●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种质资源抗逆和品质性状评价创新团队、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品质评价与营养健康重点实验室联合山西大学、成都大学等单位系统评价了传统挤压技术和改良挤压技术对苦荞粉的植物化学性质,抗氧化活性以及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的影响,为利用挤压技术开发苦荞产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
成果介绍
苦荞属于蓼科荞麦属,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粮食作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由于苦荞具有无麸质特性,无法形成最佳的网络结构,这限制了苦荞产品的开发及其感官质量。近年来,挤压技术因具有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开发无麸质的淀粉类加工产品。
研究人员利用传统挤压技术和改良挤压技术制备预熟化苦荞粉,结果发现挤压显著降低了苦荞粉的脂肪含量,同时挤压温度和水分对蛋白质、总黄酮和D-手性肌醇的含量有显著影响。此外,挤压显著降低了总黄酮和黄酮糖苷的含量,而显著增加了黄酮苷元的含量。与传统挤压加工技术相比,利用改良挤压加工技术得到的预糊化苦荞粉含有更高的黄酮苷元和更低的黄酮糖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相对温和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该研究表明改良挤压技术更适宜开发具有潜在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的苦荞产品。
作科所客座博士研究生张卓和中比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范鑫为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秦培友副研究员和么杨副研究员以及山西大学张丽珍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doi: 10.3389/fnut.2022.1052730
2022-11-17
2022-11-16
2022-11-16
2022-11-09
2022-12-22
2022-12-27
2022-11-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健康中国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大健康产业也迎来蓬勃发展阶段,不少药企也趁此机会纷纷进军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领域。
作者:展源
评论
加载更多